友情链接
电话:400-960-7759 地址: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宣酒大道 66 号
皖ICP备2025084298号-1父母成为“大体老师”,5年后儿子在同一张登记表上写下名字
2025年06月25日
四月末的西安,梧桐叶新绿初绽,春风裹挟着希望的气息。阳光温柔倾洒,给这座古城披上一层暖纱,微风轻拂,撩动着街边柳树的新枝,空气中弥漫着蓬勃生机。
崔树功先生来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遗体捐献办公室(陕西省红十字遗体捐献中心),他清晰地告诉工作人员,记得上次来到这里是2023年9月20日,父母作为“大体老师”完成教学使命,我来领取他们的骨灰,今天再次来到这里,我感到无比亲切。”说着说着,开始给工作人员回忆起了往事……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地道的农民。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十七岁的父亲,走出大山深处,来到首都北京,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父亲从军近二十年,一次又一次主动提出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
▲崔树功父亲崔振中生前照片
父亲和母亲燕子衔泥般一点一滴共同组建了我们的家庭,抚育了我们三个兄妹。从我幼年,母亲就一直体弱多病,不知吃了多少药,看了多少医生,跑了多少医院……母亲善良、直爽,生性温润感性,有着很好的艺术和语言天分,画得一手漂亮的丹青画。
就在数年前,母亲十分认真地向我提出:在身后将自己的遗体捐出——作为最理解母亲的儿子,我郑重接受了妈妈的嘱托。数月过后,重病中的父亲竟毅然决定在身后将自己的遗体捐出,当时我的感觉是以为自己听错了,或者是父亲一时兴起。可后来,父亲又嘱托我做好他老人家身后遗体捐献的事情,我极为郑重地接受了父亲的嘱托。
2020年,我亲爱的父亲和母亲,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先后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美好的世界。他们走得很平静,临走前反复叮嘱我,希望能为医学事业尽最后一份力……我们认真遵循二老的重托,委托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遗体捐献办公室(陕西省红十字遗体捐献中心)将二老的遗体捐献给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用于祖国的医学教育事业;并且,二老的眼角膜分别移植到四位中国公民身上,给予了他们见证世间光明和人间大爱的美好新生。
▲2018年崔树功与父母亲属的合影,左四为崔树功
回忆起父母的遗言,崔树功眼眶泛红。在那个悲痛的时刻,父母的选择让他第一次深刻意识到,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如何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父母的遗体捐献,如同播下了一颗奉献的种子,在崔树功心中生根发芽。每当他看到医学教育与科学研究事业取得的突破,那颗种子便愈发茁壮。他开始深入了解遗体捐献的意义:每一具捐献的遗体,都是医学教育中最珍贵的 “大体老师”,是无数医学生踏上救死扶伤之路的引路人。
五年后,2025年4月28日,他怀揣着感恩与炽热的心,再次来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遗体捐献办公室(陕西省红十字遗体捐献中心)进行遗体(角膜)捐献志愿登记。在 “姓名” 一栏,他一笔一划写下 “崔树功”,字迹工整有力。确认无误后,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工作人员将《感谢状》颁发给他时,他双手接过,眼眶渐渐湿润:“爸妈,真诚感谢你们,做了我们很好的榜样!今天,我终于在捐献表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崔树功先生遗体角膜捐献志愿登记
遗体(角膜)捐献是对生命的敬畏,是对人类社会最纯粹的回馈。这不仅是他个人生命的庄严承诺,更是一个家庭跨越五年时光,对生命意义最深情的诠释。他深知,未来的某一天,与父母在医学的殿堂里 “重逢”,共同为医学事业发光发热。崔树功一家的故事,也将激励着更多人加入到这份伟大的奉献事业中,让爱与希望生生不息……
(编辑:陈祥诚;资料来源:致敬良师)
中兴医用组织库 转自: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