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电话:400-960-7759 地址: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宣酒大道 66 号
皖ICP备2025084298号-1从“小家”到“大爱”:两位浙江妈妈诠释生命的重量
2025年06月25日
当生命的烛火即将熄灭,有人选择用最后的微光,照亮他人。78岁的李菊芬和67岁的黄蔚萍两位老人,用最无私的方式,完成了生命最后的壮举,为医学事业和他人,带去了希望与光明。
78岁老人的生命馈赠,成为医学事业的"大体老师"
5月10日,78岁李菊芬老人因病不幸离世。在简短而庄重的告别仪式后,她的一对眼角膜被送往宁波眼科医院,为患者带去光明;她的遗体则被送往杭州师范大学基础医学院,成为一名“大体老师”,继续为医学研究贡献力量。
李菊芬一生扎根于宁波余姚市陆埠镇,曾担任镇计生干部,长期致力于妇女儿童工作,为当地妇女儿童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退休后,她与儿子相依为命,又经历了小女儿的离世,这些坎坷让她对生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2019年7月,李菊芬前往余姚市红十字会,郑重签署了《遗体(组织)捐献登记志愿书》,登记捐献角膜和遗体。
回家后,李菊芬将此决定告知了亲属。“她说,捐献遗体可以为医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帮助,捐献角膜能帮助他人重见光明,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另外,她也希望简化身后事,不给我们添麻烦。”李菊芬的亲属回忆道,最终,大家选择尊重她的决定。
2022年6月,李菊芬在宁波市第二医院被确诊为肺癌晚期,且癌细胞已经扩散。“她的肺部有结节,一直定期检查,但始终未发现异常。后来在检查淋巴结时,发现了扩散的癌细胞。当时医生说手术意义不大,预计生存期可能只剩三个月。”在家人的支持下,李菊芬接受了药物治疗,病情一度十分稳定。
然而,2024年下半年,李菊芬的病情明显恶化,手部僵硬,甚至无法正常使用手机。“尽管一直遭受病痛的折磨,但她始终没有改变过捐献的初心。”李菊芬的亲属说。
5月10日早上7时47分,李菊芬安详离世。亲属含泪为她整理遗容,并遵照她的遗愿,拨通了遗体和角膜捐献接受站的电话,完成了她最后的心愿。宁波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到场慰问了她的亲属,并颁发捐献纪念证书,向这位平凡而伟大的老人致敬。
两代人的同一个心愿,67岁老人追随父亲脚步
日前,金华东阳市横店镇的67岁老人黄蔚萍因病离世。遵照老人生前嘱托,家属将其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事业。
据黄蔚萍家属介绍,她的捐献决定源于其父亲陆熊祥的榜样。2006年12月,陆熊祥去世后将遗体捐献给浙江大学医学院,成为东阳市早期遗体捐献者之一,深受触动的黄蔚萍便萌生了同样的念头。2023年7月确诊胰腺癌后,病痛中的她愈发坚定了捐献的决心:“癌细胞夺走了我的健康,但我可以把有用的器官和组织留给有需要的人。”
在女儿陆晶晶眼里,母亲是一位善良孝顺的“热心裁缝”,不仅平日里为村民免费修改衣物,还悉心照料两位独居老人长达20年,送饭、制衣、打扫,从未间断。“爷爷中风瘫痪在床三年,主要都是由妈妈照料。即便后来身患重病,她也始终以豁达的笑容面对病痛。”陆晶晶说。
不久前,黄蔚萍病情突然恶化,陆晶晶在病床前遵照母亲意愿,签署了《人体器官捐献亲属确认登记表》。作为一名医护人员,陆晶晶深知遗体捐献的意义,虽心疼母亲的病痛,却也为这份大爱倍感骄傲。据了解,黄蔚萍的丈夫、儿女等家人均已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延续这份大爱。
黄蔚萍离世后,其遗体用于医学教学,大脑用于科学研究,眼角膜捐献给了角膜病患者。这不仅是生命的延续,更是人性光辉的永恒绽放,愿我们铭记,生命最美的模样,是在离开时,仍能为世界,留下光明与希望。
(编辑:陈祥诚;资料来源:浙江省红十字会)
中兴医用组织库 转自: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