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电话:400-960-7759 地址: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宣酒大道 66 号
皖ICP备2025084298号-1兑现11年前的承诺,山东临沂69岁老人徐善德身后捐献遗体
2025年06月24日
他将大爱奉献留存人间,走上了不一样的“光荣之路”。
2025年1月19日,69岁的徐善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捐献遗体兑现11年前的承诺。
▲2014年2月11日,是徐善德的生日,夫妻二人携手来到临沂市红十字会签署了自愿捐献协议。
他们在一朝一夕中传承良好家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重要的传承。
徐善德、李轶夫妇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中,他们是革命后代,父母都是离休的老干部,在一朝一夕中形成了“向上向善、孝老爱亲”的良好家风。
徐善德的岳父去世后,岳母一直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一日三餐都是徐善德根据老人的口味去做,头疼脑热,也都是他忙前跑后。结婚以来,亲戚之间,从没有红过脸吵过架,美满和眭、宽容大度地共同把“百善孝为先”当做相处的原则。
40多年的生活给他们的启示是:一个能爱父母,爱家庭的人,也一定是个忠诚可靠、有责任、能担当的人。
徐善德、李轶的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凡事都为病人着想。李轶说:“在成长过程中,父辈们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对工作的热情,对病人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感染和影响着我们。于是,我们想用行动把爱的种子传承给儿子,并以此而影响和带动着周围的人。”
他一直是一位知恩图报的人
儿时,他曾被救助,这份恩情他铭记于心。
经过长达50多年的不懈寻找,终于在2014年4月20日,85岁的母亲带着全家几代人,前往淮北农场与救命恩人相见。那一刻,徐善德跪地痛哭,与恩人相拥而泣。这份感恩之情,不仅让他铭记过去,更成为他回报社会的动力。
生活中,徐善德总是毫不犹豫地向他人伸出援手。
有一年夏天,一个孩子与母亲在沂河边玩时不小心落水,听到救命声,正在晨练的老徐立即跳下河把孩子救了上来,然后默默离去,但孩子的父亲还是千方百计地找到并感谢了他。
有一次深夜,他在沂蒙路桥上遇到了一位被车撞的老人,肇事者逃逸,老人躺在地上奄奄一息。他见状立即送往骨科医院,并垫付医药费,救了老人一命。
还有一次在菜市场里,有位手持菜刀的大嫂癫痫发作倒地不起,周围的人都不敢上前,他却立刻冲上前去进行有效处理,至今两家人还常常走动。
在医院工作数年,遇到没钱治病的患者,徐善德总是二话不说帮忙垫付,这份热心连妻子李轶也为之感动。一路走来,他们夫妻付出的是一点时间和金钱,却收获了用金钱买不到的沉甸甸的亲情和人间大爱。
他和妻子是全市第一对无偿献血的夫妻
身在血站先献血是血站人的传统。
早在1996年,徐善德、李轶夫妇就一起参加了无偿献血,他们成为全市第一对无偿献血的夫妻,他们夫妇献血达4600毫升,徐善德先后获得山东省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临沂市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等多项荣誉。
在他们的影响下,儿子18岁生日那天,主动要求无偿献血并以此作为成人礼来做纪念。多年来,每到生日时,儿子一定要到血站献血,还带着同学、同事一起加入到献血的队伍中。
看到儿子的坚持,他们夫妻由衷的高兴:“我的儿子可能不会成为了不起的人物,但一定会是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无私关爱和充满正能量的人。”
作为老一辈革命人,徐善德的母亲在淮海战役中献过血,在抗美援朝时也献过血,徐善德经常说:“可以自豪、骄傲地告诉大家,无偿献血已成了我们家三代的传统,我的父辈献过,我和爱人献过,我的儿子正在献着,而将来,这一传统,一定会在我们家里传承下去。”
他在生命最后时刻兑现了承诺
有人说,他们是一对拥有善心大爱的夫妻,是一对并肩携手的夫妻。
2014年,徐善德、李轶夫妇结婚30周年,“为社会做点什么”成了他们反复讨论的话题。李轶说:“我们夫妻两个决定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把眼角膜、器官和遗体都捐献出来。”
于是,在2014年2月11日徐善德的生日这天,夫妻二人携手来到临沂市红十字会签署了自愿捐献协议。选择这个普通的日子做这个并不普通的决定,是他们30年情深意重的爱情见证,也是徐善德生日之际最有意义的纪念。
“我爱人年迈的母亲和我们的儿子都是这个决定的支持者和见证者。”李轶回忆道。
2025年1月19日,69岁的徐善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以成为一名“无语良师”的方式兑现11年前的承诺,他将大爱奉献留存人间,走上了这一光荣之路。
李轶说:“我的爱人实现了他生前的遗愿,我们家人也遵从了他的遗愿,到我那一天的时候,我也会把遗体器官捐献给医学事业,实现自己的诺言。”
(编审:侯峰忠;编辑:陈祥诚;资料来源:博爱沂蒙)
中兴医用组织库 转自: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