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电话:400-960-7759 地址: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宣酒大道 66 号
皖ICP备2025084298号-1东江纵队革命夫妻长眠一生,二十载遗愿终成“生命之约”
2025年06月24日
2025年1月5日,99岁的东江纵队老战士冼燕钊在广州安详离世。当天,她的遗体顺利移交给暨南大学医学院,继续她与二十年前离世的丈夫陈一民的相约,成为医学科研的“大体老师”。
这对从抗日烽火中走出的革命伉俪,以最后的奉献兑现了“生死皆为信仰”的承诺。他们的故事,正是东江纵队精神的缩影——这支党在广东省东江地区创建和领导的人民抗日军队,不仅用血肉之躯筑起民族长城,更以超越生死的大爱书写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情怀。
血与火中的坚守,陈一民与冼燕钊的革命岁月
陈一民,1922年出生于泰国华侨家庭,16岁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学生抗日爱国活动。1939年8月,他进入东江纵队,经历了许多大大小小战斗,生死瞬间屡见不鲜。1941年9月,在东莞歼敌战中,他被子弹从喉部贯穿肺部边缘。1945年粤北遭遇战时,子弹射穿了军帽,生死边缘的考验更加坚定了他的革命信念。
冼燕钊,1926年出生于香港,1944年加入东江纵队政治工作队,次年入党。她与陈一民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结缘,两人以诗篇互赠表白爱意,携手共度战火岁月,建立起深厚的革命情感。
▲陈一民与冼燕钊同志
遗体捐献的决心,革命夫妻的坚持与从容
2004年底,82岁的陈一民召集全家召开家庭会议,郑重向儿女宣布:他和妈妈两人死后将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不举行任何仪式,丧礼事从简。“诸葛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则要鞠躬尽瘁,死而不已”,他语气坚定。
2005年5月,陈一民因病住院,自知时日无多,在清醒时,他反复叮嘱家人将他的遗体捐献给暨南大学医学院用于科研,并告知了捐献志愿书的存放位置。在最后告别之时,大女儿心生不舍,情感上难以接受这一决定,但冼燕钊态度坚决:“一定要按照父亲的遗愿去做。”她的坚持最终让全家达成共识。陈一民的遗体顺利移交至暨南大学医学院,完成了他的心愿。
冼燕钊与丈夫志同道合。她认为遗体捐献是正确且有意义的决定,是对社会的最后回馈。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她从容面对生死。曾对医护人员说:“我不怕死,我已经办理了遗体捐献。”2025年1月5日,冼燕钊安详离世,遗体捐献给暨南大学医学院。
从战士到捐献者,东江纵队老战士的承诺与传承
早在1999年,东江纵队的老战士们便积极参与遗体捐献。1999年5月,广州日报报道了曾源、陈慧等7位东纵老战士申请捐献遗体的消息,迅速在东纵老战士中引起了广泛响应。随后,祁峰、王章等老战士也纷纷在暨南大学医学院完成了遗体捐献登记。随之而来的是更多东江纵队老战士的积极响应,陈一民与冼燕钊夫妻也在2004年12月填写了捐献登记意愿。
东江纵队的老战士们用青春与热血捍卫了民族的尊严,而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们的无私奉献又书写了人生的崇高篇章。这份精神,值得后人永远铭记与传承。陈一民的女儿陈朝然表示:“作为东江纵队的后代,我们将继承他们的信念与担当,让这份精神在新时代继续焕发光芒,激励后人砥砺前行。”
(编辑:陈祥诚;资料来源:广东暨南大学遗体接收站)
中兴医用组织库 转自: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