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电话:400-960-7759 地址: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宣酒大道 66 号
皖ICP备2025084298号-1相隔十年,株洲这对老夫妻作出同样的选择
2025年06月25日
2025年2月16日,86岁的陈开钟老人离开了。他的儿子陈恒明联系上长沙爱尔眼库和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工作人员,表达了父亲生前心愿,随即工作人员赶赴医院,完成陈开钟老人捐献眼角膜和遗体的夙愿。
10年前的2015年2月26日,76岁的陈开钟也曾以同样的方式送走了老伴李银屏,帮助老伴完成了人生中的最后一个愿望——捐献眼角膜和遗体。
夫妻俩同为大学生,曾一起填写捐献登记表
陈开钟和老伴李银屏来自湖北黄石,两人同为大学生,陈开钟曾就读于湖北医科大学(现为武汉大学医学院),老伴李银屏则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学生。后来,两人在湖北黄石市葡萄糖厂工作,膝下育有两子。2000年,两口子来到小儿子工作的城市——湖南株洲,从此定居下来。
陈开钟大学时学的是医学专业,深知遗体捐献对医学事业的重要性。他生前曾说:“对于医学生来说,如果没有真正的遗体解剖实验,根本无法掌握人体的情况,还当什么医生?我上大学那会,学校遗体来源严重匮乏,做解剖实验时都是一堆学生围着一具遗体排队操作。所以,从医学事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大家都不愿捐献遗体,以后又怎样培养医学人才呢?”后来,陈开钟通过新闻得知眼角膜还可以捐献出来,帮助眼疾患者重见光明。捐献既能给家人减少麻烦,又能为社会作贡献,何乐而不为呢?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和老伴达成了一致意见。
2011年的一天,他们一起完成了遗体和眼角膜捐献登记。当时,很少有人登记遗体或器官捐献意愿,大家对他们的想法十分敬佩。
陈开钟的儿子陈恒明说:“父母填完捐献登记表后,才给我和弟弟打了电话,准确的说法是‘通知’我们,而不是征求意见。他们这样做,也正是因为了解和信任我们。他们把情况告诉我和弟弟的时候,我们都表示接受和支持。”
她的愿望,也是他的愿望
完成捐献登记后,虽然时间已过去3年有余,即使两人再没提起过,但陈开钟一直没有忘记。特别是老伴的身体每况愈下时,陈开钟就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
2015年2月26日中午,老伴李银屏慢慢停止了呼吸。虽然心情悲痛,陈开钟还是嘱咐儿子马上联系接收单位,成功完成了老伴的角膜和遗体捐献。
十年后,2025年2月16日,陈开钟老人因心搏骤停,抢救无效离世。他跟随老伴的步伐,同样捐献出自己的角膜和遗体。家人事后遵照老人的想法,一切从简,不设追悼会,不接受任何礼金。
当晚,陈开钟老人的遗体被接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成为一名令人尊重的“大体老师”,将在这里完成他未完成的医学事业梦想。经评估,陈开钟捐献的一对眼角膜非常清澈透明,帮助两人重见光明。
(编审:侯峰忠;编辑:陈祥诚;资料来源:湖南省红十字会 掌上长沙)
中兴医用组织库 转自: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